8月25日,国丰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迎来福建省作协“茶文化采风团”作家一行,他们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探访赖氏红茶发祥地刘坑村。
刘坑村位于福安市晓洋镇,是连接晓洋与坦洋的要冲和必经之地,福安至寿宁的古官道绕村而行,古时交通便利,群山环抱的刘坑村溪流潺潺,是个天然的洞天福地。
刘坑隐于青山,青山衬托刘坑。赖氏红茶鼻祖赖维顺,就是从这个古老的乡村开始他传奇人生的启航。
1832年,17岁的赖维顺应征当兵,后随军队开赴云南思茅戍边,勇敢的赖维顺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后,便就地安置在当地一哈尼族村寨养伤,他与哈尼族乡亲们一起劳动耕作,勤劳聪慧的他学习掌握了普洱茶的种植和制作技艺。7年后(1839年),他带着300斤普洱茶种回到老家刘坑村,并在白云山下成功种植出普洱茶树,这也是福安历史上第一次南茶北植的树种,1843年赖维顺开始在家乡加作制作普洱茶,雄心勃勃的他经历上百次的实验,怎么都做不出云南普洱茶,也做不出普洱茶那种口感,执着的他渐渐的有些绝望。。。。。。。
历史上不少名茶的名称总与传奇和动人的故事相伴,“赖茶”亦不例外。1846年,笃行不倦、屡战屡败、为试制普洱茶几乎倾家荡产的赖维顺,终于迎来了转折契机。一天村里来了位洋人传教士(刘坑村为天主教信仰村落),他看到赖维顺家墙边堆满干黑的茶叶,在阳光照射下发出阵阵清香,令他十分兴趣,便抓起一把放入碗中冲泡,随着茶烟升起,阵阵香气扑鼻而来,洋人品啜后惊奇称道:“赖,此茶色乌汤红,香高味醇,好茶!”。经他提醒赖维顺亦感觉到今天的茶汤是有别于以往的口味,入口甘美润滑。传教士见多识广,他到过云南知道普洱茶,在与传教士交谈间赖维顺顿悟了。地理环境气候的变化和茶鲜叶品质的不同,是他制作不出普洱茶的原因。在洋人的建议下,赖维顺综合运用绿茶和普洱茶的制作技艺经反复试验,准确捏拿细节,把握发酵程度,成功研制出条形匀细、外表乌润、茶汤醇和、口感顺畅的新品种茶叶。由于洋人每次喝茶都叫“赖、茶!赖、茶!”(Lai Cha/Lai Cha)时间一长,村里村外都叫这一款茶为“赖茶”。从此“赖茶”因汤醇、色正、香远的上好品质,随着传教士的传播活动而声名远扬、闻名于世。
为探访本源,8月26日,在公司董事长赖培华的陪同下,中国著名歌唱家赵秀兰、省作协副秘书长张冬青、散文作家徐通福、杨国栋、黄锦萍、贾秀丽等十位作家,亲赴刘坑村探访。采风团一行驱车百里到达晓洋镇龙洋村,此地距刘坑村还有3公里路程,虽有机耕道,面对崎岖的道路只得步行。走在机耕道上依稀可辨古官道的痕迹。沿途秀美的风景、自然的生态、纯静原始的自然山水,恬静和谐的田园风光,都让作家们遐想无限,在通幽的小径上茂密植被,荫翳蔽日,一派生气盎然。不经意间一个幽静古雅的村落映在眼前,此时在大山中的刘坑村,显示出它独特的韵味和古朴的风格,自然的宁静显得格外迷人。遥想赖氏先祖在此开基创业,繁衍生息已有400年不由感叹!先辈们那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一代又一代的儿孙,走过漫长的沧桑岁月,着实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一眼望去原汁的古村、稀少的人烟、陈旧的老屋已经很难让人想起当年赖家茶业作坊鼎盛时,四方商贾云集入山求市,一派繁荣的景象。
刘坑村“好山好水出好茶”,弹指一挥间“赖氏红茶”已走过百年历史。1848年,赖茶作为贡茶岁岁进贡清廷,赖维顺被道光皇帝敕封为“贡茶御史”。1886年,第二代掌门人赖六铃,在坦洋开设“方泰洪”茶庄,把“赖茶”推向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如今第四代掌门人赖培华,历经8年躬身实践,遍考群书、广采博收各地茶家制茶经验,秉承传统制茶技艺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在赖茶古法制作的基础上,成功恢复赖茶制作技艺,并创新研制出顶级赖茶——“赖氏红茶”。诗云:
传承三甲赖氏红,
巧研秘制惊陆翁。
尔朝天都春色漫,
馨香起处看国丰。
就在作家们恋恋不舍离开刘坑村时,看到不远处几个村民在茶园里忙活,远山近水,山水环抱的刘坑村,又构成一幅又一幅的景观。刘坑村,赖氏红茶发祥地,真不愧是一幅令人陶醉的乡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