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丰(福建)农业投资有限公司
加入收藏

一次青枝绿叶的跋涉 追溯“赖氏红茶”的源流

发布时间:2019-09-24 17:33 文章来源:{admin}

         追溯“赖氏红茶”的源流,完全是一次青枝绿叶、潺潺流水的超长跋涉,以及艰辛岁月的探寻、追源、创新之饱览的愉悦旅行。我仿佛在时空穿越的历史隧道中看见,那里有奇秀之自然风光的欣赏,也有深山老林或陡峭坡地间的劳苦耕耘图景,还有茶艺精良制作过于繁杂的感慨,以及茶茗飘香的陶醉……

皇室“贡茶”地位奠定

        大清道光年间的中华大地并不平静,怀抱着保家卫国情怀的青年赖维顺,来到了具有异乡民族风情的云南思茅地区戍边。在一次抵御匪患的边境军事战斗中,赖维顺英勇抗击匪寇,身负重伤,便留在了一个哈尼族村寨养伤。为了报答哈尼族阿妈,赖维顺决定留下来通过种茶叶回报为他治疗伤痛的乡亲。赖维顺用力用心用情耕耘着青绿,也在青绿的包裹和浸染中熟悉了茶叶的采摘、萎凋、装锅、火焙、包装、品咂,以及运输买卖等等业务。他当时当然不知道,他跟着哈尼族大叔、阿妈、姑娘们学习制作的这一种茶叶,在此后的160多年之中华大地上被冠之以“普洱茶”的名声在全国乃至全球爆响。赖维顺一千就是七年。他完全掌握了云南思茅地区“普洱茶”酌栽培技术、制作工艺和市场行情。由于他十分想念福建福安故乡和母亲,他决计还乡。哈尼族阿妈为他准备了一大批普洱茶300斤外加相当数量的种苗,再为他备上一匹良马,千叮万嘱赖维顺将普洱茶的技艺和品种传到遥远的福建福安,为的是在家乡有谋生之计,也延续他在哈尼族高山之巅和深谷之地茶水之间的那份永远割舍不断的情缘和念想…

        赖维顺回到家乡就开始了他的茶叶栽种历史。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赖维顺所居住的福安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成功种植普洱茶树,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西南茶种在东南之地的成功移植栽培。然而。栽种茶树的成功不等于普洱茶“福建版”的成功。赖维顺从青年黑丝种到人到中年白发渐露,依然发觉自己虽万分努力想尽办法千试万试,就是制作不出他在云南哈尼族阿妈那里生产的普洱茶之味道和口感。那时节,中华大地的科技文明相当落后。赖维顺当然不能知晓土壤、气候、日照、水分、水质、温度,乃至经纬度对于茶叶口感、味道的影响。

        也算是机缘巧合,一位不知名的英国传教士来到赖维顺居住的村子,在多次饮用赖氏版的普洱茶之后,他赞赏有加。由于传教士每次喝茶都高叫着“赖,茶!赖,茶!”时间一长,村里人也跟着叫“赖茶”。从此,“赖茶”困汤醇、色正、香清而八方传播,不胫而走,在闽地广为流传。

        传教士和赖维顺不满足于此。他们相互联手打造品牌。赖维顺负责种茶采茶制茶,传教士负责传播。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传教士远出广州,便带着“赖茶”接待各国宾客,百国万宾众口赞誉,一致高呼“赖茶”是好茶。一时间,  “赖茶”之声名远播。不但国内行情看涨,就是国外也有许多茶客粉丝。赖维顺和传教士商议,决计将赖茶打进京都。同年秋天,洋教士带着原创版的“赖茶”一路北上,进了京城后真的就走到了皇城根儿的天子脚下。他凭借他那洋夷传教士的特殊身份和特别关系,很快就见到了当朝皇上。面对外寇入侵束手无策的道光皇帝,却是一名品茶大师。他喝过传教士晋献的“赖茶”,感受到入口甜美润滑,阵阵清香沁人心田,回甘之昧在唇舌喉之间循环转动,不禁拍案叫绝道:  “真乃人间仙露”!皇上问传教士茶产于何地?传教士禀报说来自福建。道光皇帝于是欣然下诏御赐赖维顺为“贡茶御史”,准许“赖茶”自此作为贡茶晋献皇室。从此,赖维顺的“赖茶”扬名天下,成为大清国的宫廷御用名茶!

(澳大利亚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斯特尔特(左)会见于李静(右))

“赖氏红茶”输出海外

从小就生活在茶香、茶花、茶歌、茶艺、茶品世界里的赖六铃,是赖维顺的第六个儿子。赖维顺见“六小茶童”对于制茶乐此不疲,也就决定将自己多年研制的制茶秘诀当作祖传的看家本领毫无保留地传给了赖六铃。赖六铃将这祖传茶技全面传承后,不只是铭记在心,而是一笔一划地记载于纸业上。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继承父辈秘诀;二是将自己的实践制作和心得体会用文字记下,看看是否有与时俱进,比较一下子辈与父辈的不同点。更重要的是,他产生了超越父亲的想法。尽管他制作的茶品与父亲几乎一样,但他将茶山、茶青、地质、气候、雾雨、阳光等等记载的极其详细,为的是留给后人更多的启示和参照。

        赖六铃在爹爹的基础上,也做起了“红顶商人”,常年不间断地往返福州和京城之间,将赖氏贡茶晋献于皇室。只可惜,入侵的外寇像洪水猛兽似的搅得大清皇室不得安宁。面对即将轰然坍塌的皇宫,赖六铃明显感受到与皇室的生意渐做渐难。赖六铃无奈之下,只得另寻商机和出路。于是,走市场成了他别无选择的唯一选择。好在,他的父亲在世时就同洋夷做了不少茶叶生意。赖六铃接过这群客商,继续穿梭来往于洋人茶商之间。这样,“赖茶”经过广州走海运进入了西欧,成了英法德意,以及西班牙、瑞典、瑞士等等国家士族官宦人家的上等饮品。英国人对于“赖氏红茶”尤为青睐。饮用中国茶品特别是“赖氏红茶”,成为英国贵族或者是上等人有身份的象征,甚至在英伦三岛,官员和贵族以饮用“赖氏红茶”为自豪和骄傲。到了后来,赖六铃还将“赖氏红茶”打进了英国皇室,成力英国皇室的早晚专用茶品。如果说赖维顺是本国的“红顶商人”,那么赖六铃可以说是外国的“红顶商人”!赖六铃的再一个贡献,就是在他手上开辟了东南亚和日本的茶叶生意。尤其是在晚清末年,宁德三都澳开埠后,国际商船常年穿梭来往于宁德海域。赖六铃抓住这一商机,不间断地将“赖氏红茶”装进一个个集装箱,远销到日本、印尼、菲律宾和泰国、马来西亚等地,扩大了“赖氏红茶”在海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民国初年,赖六铃又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原先是他父亲徒弟的胡姓和施姓的两个师弟,突然间从广州来到晓洋刘坑村拜访他这位师兄。原来,他们是请求师兄赖六铃帮忙来了。两位师弟告诉赖六铃,下一年就要在巴拿马召开万商云集的国际博览会,世界各地的茶酒等等土特名优产品均可参评。他们觉得“赖氏红茶”的制作工艺独特、奇绝、精湛,他们愿意一道共同合作打造一个新产品,在来年的巴拿马博览会上参赛,力争获奖!

        听了这一喜讯,赖六铃异常兴奋。按说,赖六铃是“赖氏红茶”的正宗传人,也只有他的茶艺技术最为完整和精湛深厚,他完全可以自己独干。但是赖六铃没有这样做。他决定一起合作,共同出资出茶出力,创造出一个新的茶叶品牌,起名“坦洋工夫”,拿到国际上评奖。而他,为了获奖就必须拿出他的祖传茶艺,无私地融合到“坦洋工夫”的制作之中。赖六铃还从刘坑村采集茶青60担,完全按照“赖氏红茶”的工艺进行制作加工,完成9担红茶,精选5担交由胡、施两姓师弟,三家合茶拼配,以“坦洋工夫”的名称运往广州,再由广州下海通过航运,远涉重洋,于1915年夏来到了巴拿马参加在那里举行的万商博览会。几经角逐,有幸胜出。“坦洋工夫”与贵州茅台等同时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赖六铃的声名一时爆响。他和胡、施两姓师弟的茶品再次远销海外进入欧洲,成为欧洲官宦名流的流行饮品,跻身国际名茶品牌系列,畅销20多个国家。

制茶技艺返璞归真

作为茶叶世家,赖六铃的二子赖祥波继承父业是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赖氏家族极其有限的文字记载中,对赖祥波的描述是:自幼聪明,反应敏捷,勤奋好学,善工茶技,颇有建树。

        赖祥波和父亲赖六铃一样,全面完整地继承了祖传的“赖氏红茶”制作秘诀和工艺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许多年间,“赖氏红茶”因为名声在外,“坦洋工夫”又获得过巴拿马博览会金奖,乜就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时任国务院总理兼国家外交部部长的周恩来和其后的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就曾经拿着赖祥波制作的“赖氏红茶”作为国家上好礼品赠送给外国嘉宾和国际友人,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给予了不失“皇家风味”的奇特贡献……据说,上世纪90年代在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的谈判中,英国外交高官还对中国外交高官谈起过当年流行于英国皇家的“赖氏红茶”。遗憾的是,此时赖祥波先生已经不在人世。

        到了国丰集团的掌门人赖培华这一代研制“赖茶”,已是本世纪初年。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了祖先“赖茶”的技术研摩、茶学的学习、茶艺的研制之中。他将自己的族谱找出来阅读,尤其注重翻看记载先祖研制“赖茶”的点滴记录,甚至只言片语也不放过。这样,他获得了“赖茶”制作的基本知识。为了吸纳茶业界各个品种品牌的优长,他遍访名家。他首先来到了1935年就在福安创办全省首个茶叶研究所并任所长的张天福大师家里拜访,向这位年过百岁的老茶人请教,获得部分知识后,便将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尽量在制茶时吸收。他发现,雾霭对于高山茶叶的品质保护特别是摘折关系密切,于是就大胆进行试验。果然,他们将清明节前后雾气弥漫的半月时间当着最佳的采茶季节。由予其水泽、湿度、养分恰到好处,对于制作“赖氏红茶”特别有效。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实地考察和研摩,赖培华和林茂盛总经理等人,比较稳定又相当准确地把握了雾气蒙蒙的时日里采茶的规律。他们认为,雨天采茶,制作出来的茶叶有青涩感,有回甘而无回甜;晴天采茶,由于空气燥热,水分不够,导致制作出来的红茶缺少圆滑温润的茶韵,回甘和尾甜不够;唯有雾天,在无声的雾霭中踩着蒸腾飞飘的雾气采摘茶叶,才可迸发奇妙的茶恩情韵,将原生态的茶青运送到山下的厂房制作,生成最佳茗品…

       “赖氏红茶”在市面上声名爆响,当然不完全在于大自然的特殊馈赠。这里的奥妙更源于赖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制茶技艺。年轻貌美的茶娘们将茶青送到茶坊,赖培华和他的伙伴们基本按照祖传的工艺进行操作。在萎凋的环节,他们注重自然阳光的照射。金灿灿的阳光穿透叶面叶背叶心,消除水湿的时候也给他们一种暖意融融的温馨。作青、摇青、凉青,那是一种诗化的茶技浪漫劳作,轻松而雅静,韵味无穷。温度的调试,本是一道单调枯燥的古板动作,他们却能化为旋律美妙的弹奏音符。揉捻和闷堆,是在气味难闻的劳作中进行,而他们却从消除叶面青臭、苦涩味儿当中寻得快乐……

        让他们激情昂扬的是对于茶叶发酵的准确精当的把握。赖氏家族的员工们将深度发酵看着是决定“赖氏红茶”色、香、昧、形俱佳的关键步骤。他们对此动作要领把关极严,绝不马虎。而其中的烘焙、补火和温度的把握,时间的控制,以及供氧和氧化速度的监看,也在精制之中。与那些喜欢用现代高新技术制作茶叶的大师们做法相反的是,赖培华坚决秉承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止于致静,淳朴原始,钟情生态,绿色茶品,原汁原味,无害无污的理念,杜绝给茶树茶叶打农药,不搞一年多产茶品;杜绝在茶品内施放香精、色素、糖精、防腐剂或者其它化工材料,茶品原材料100%源自天然茶青;他们的制茶技艺中90%为传统工艺,只有10%为现代技术。尤其注重茶品的深度多次发酵,工序明显多于其它茶品,坚决不做快速催生茶品的事情,宁可费时麻烦产量稀少,也要保证茶品的品质品位。

打造现代版和升级版

赖培华的先祖赖维顺在大清道光年间就将“赖氏红茶”打进了皇宫,成为皇室“贡茶”。后来还将“赖氏红茶”输出海外,进入英国皇家,成为重要饮品。赖六铃子承父业,也将“赖氏红茶”打人英国皇宫,还与胡施两姓师弟共同研制合茶“坦洋工夫”,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到了他这一代,只能争光不能摸黑,不做茶品则已,要做就不能给先祖丢面子,必须做出“赖氏红茶”的现代版和升级版,将茶品定位于进入北京中南海,成为国家领导人或者国家部委机关的常用茶品之一……

    一向敢想敢干的赖培华原本打算用五年时间达到这一目的。他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将茶品打入北京城都,直接进入首都机关。果然,这一步成功了。他走第二步时感觉艰难,首先是茶品知名度不够,他又不愿做广告,因而难以进入中南海。他于是来了个迂回战术,先到东盟国际博览会上亮相,通过特别渠道作为会议的指定饮品,再凭借实力和茶的品质品位,回过头来进入中南海……只用了三年时间,他就在中南海站住了脚跟。原来,2012年3月15日,中央统战部在京组织召开一次海内外著名商会会长会议,赖培华是世界赖氏企业家商会会长,也在被邀之列,便有幸参加了会议。席间,突然得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特意前来会见参会代表。于是赖培华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绝好时机,在与习近平主席见面的时候,掏出早先准备好的一张他与习近平在宁德的合影旧照片,一下就勾起了习近平主席的回忆。1989年习近平同志还是福建省宁德市委书记的时候,他们有过短暂的接触,在习书记下乡调研茶品的时候,赖培华抓住时机叫摄影师拍下了这张照片。没想到,时隔20多年后,习近平当时看了老照片,还想起了这个当时的青年人小赖。于是赖培华再次抓住时机,给习主席特别送上了一袋“赖氏红茶”,身边的摄影师抓住这个镜头,又拍下了赖培华与习主席的合影……后来,赖培华又在东盟博览会上见到习近平主席,再次向这位国家领导人赠送了“赖氏红茶”,并且解说了那个创意独特的茶品包装盒一一毛体“红”字凸显的德化瓷器“中国红”之大红釉罐:细致讲述了专门配置用来装“赖氏红茶”汤汁的白瓷杯,这瓷杯上也打上同样字体的“赖氏红茶”四个字。红茶、红釉罐和白瓷杯相当匹配,后两件本身就是档次很高的瓷器艺术品。“赖氏红茶”一时间在京城在中南海广泛传扬。现在不兴“贡茶”一说,但“赖氏红茶”作为最佳饮品,已经为国家领导人接受。赖培华告诉笔者,在中国大陆,“赖氏红茶”因是茶中高端极品,年产量稀少,只在京城销售,别处概无分店,为的是保护该茶所具有的“贡品”品质。

转载自《新合作》

2014年9月18日第62期

中国赖茶网  网站地图  
闽ICP备11026541号-4   地址:福建宁德市蕉城区蕉城北路40号国丰农业(原供销干校大院) 联系QQ:3241618871 电话:0593-2753456
友情链接:
中国赖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