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晨光透过窗门,给初秋的小屋布上几片暖黄,一张常见的大班桌和一列书橱呈着岁月凝聚的暗红,静静地坐立在屋的一隅。没有气势张扬的宽大,没有富丽堂皇的奢华,要不是迎门墙上那块乾隆四十七年的“天池汲浪”牌匾产生的厚重,我甚至怀疑这就是“国丰农业”总经理——那个以1070万元拍下一瓶酒的赖培华的办公室!
圆脸、中等个,一条背带裤让壮硕的他显得休闲而不失干练,浑厚的嗓音配以舒缓的语速让从容、自信在不经意间透露,在飘逸的茶香中赖培华带着笑意讲述着自己的往事……
一
话题很自然地从那瓶天价酒开始。2011年9月4日,贵州省宏运拍卖公司举行中国名酒拍卖会。正在贵州考察农业项目的赖培华从拍品宣传册上看到那瓶仅存的1935年产的赖茅酒,他眼睛一亮顿时起了志在必得念头。
赖茅是“国酒”茅台的前生,是被后人誉为“酱香始祖”的赖嘉荣所创,在1915年世界名酒云集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酱香型赖茅一举夺得金奖,名扬天下。赖培华的想法其实很朴素,这是赖家老祖宗的宝贝,一定要拍到手。作为赖氏国际商会会长的他认定:拍下它,对赖氏后人是个激励。于是,他就去了。拍卖场上这瓶起拍价80万元的赖茅酒,没几分钟就被推高到600万。这大大出乎他的预料。紧接着700万、800万、900万、1000万的叫价屡被刷新,赖培华依然坚定地又一次举起手中的72号牌“1070万。”现场终于安静了。
“一千多万一瓶酒!”尽管我没有把惊讶表达出来,可赖培华已经感觉到了,他笑了笑说:“当时就有朋友笑我是不是玩大了?玩疯了?我认为:值。撇开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升福建赖氏家族名望、激励后人等这些因素不说,作为现存最老的酱香型白酒,其独特的酱香对今后研究、开发、生产此类酒意义重大。”显然原本很朴素的一件事,已经被他注入了许多新的意义。看他叙事时的那种朴实、自然、毫无做作的神态,让我很难想像他举牌喊出1070万元时的模样。也许人家不差钱呢?可是其行为做派又不象挥金如土的人!我不由得对他的创业人生发生了兴趣。
二
“我现在涉及的行业比较多一些,有地产、建筑、工程监理、农业投资、茶业、酒业还准备投资办学。可当年我也是个下岗工人,日子过的很艰苦,还差点被电打死两回。有些经历让我永生难忘,也算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赖培华笑着谈起更早些的事。
1983年,16岁的赖培华顶替退休的父亲成了省九建公司的水电安装工。1985年夏末的一个晚上,九点多钟,九建公司承建的宁德工商银行营业大厅工地上一片繁忙。年方十八又学了点技术功夫的赖培华,也热火朝天地玩起了带电作业。当他一手抓着火线、一手抓着零线正准备安装时,身后一位背靠背施工者的铁锨柄无意中碰到了他,丝毫没有防备的他身子不由地往前扑了一下,握在手上的两根电线同时触到他的身体,强大的电流瞬间把他击倒在地……好在师傅来的及时将他从鬼门关上拉了回来。
这一击,把他吓的不轻!“技术这东西不能开玩笑。”1986年福建省建筑专科学校办委培班。尽管读书比在岗的收入要少很多,但赖培华义无返顾地参加了学习。
1987年的夏天,放暑假在家的赖培华应邀帮朋友搞一项水电施工。经过大专一年的学习,赖培华的底气较以往足了许多。接手后一切进展的似乎都很顺利,最后只要合上电闸就算大功告成了。那天,赖培华信心满满地登上数米高的配电箱,将电闸往上轻轻地一推,却只见火花一闪他整个人就被电流从高处抛到了地下。原来配电箱的线路曾改装过,而他却没搞清楚。虽然性命无恙,但这一摔让他刻骨铭心:做技术一定要精益求精,考虑事情一定要周全,切忌一知半解;对知识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装懂,不懂可以学习,装懂不仅被人耻笑还会误人误事。也许,从那时起赖培华就养成了凡事都要明白究竟的好学精神。
三
1988年9月赖培华从省建专委培毕业,这一年他成立了家庭,妻子也是九建职工。好事连连的他信心满满的回到九建,却遭遇了令他搞不明白的事:九建从活干不完变成了没活干!妻子每月拿28元的生活费下岗在家,有技术的他虽然暂没列入下岗名单,但没活干的他和下岗没啥两样。每月只领46元基本工资的他不知如何养家糊口?于是,赖培华四处找活干,替人打过小工,也给当地县政府当过一段时间的通讯员,最后还是靠自己掌握的水电工程技术打出了一片小天地。
1995年赖培华与福安韩阳建筑公司合作成立了圣华建筑配套有限公司,靠诚信和质量,圣华公司几乎占领了福安市水电安装工程90%的市场份额。这时,豪情万丈的他疏忽了一个悄然而至的市场变化——工程方要求施工方垫资。于是,这家几十万,那家几百万,很快自有资金全都垫进去了。搞工程就得有活干。为了工程,他开始向银行和民间借贷,总以为只要有工程就有活路!谁曾想,上世纪末的那场金融危机把他十年来的辛苦打拼毁于一旦。由于银根收紧,许多工程无法兑现工程款,而债权方却如影随形的苦苦相逼。一时间,赖培华感觉自己仿佛从天堂跌入了地狱,死的心都有了。然而,“死”的念头才袭上心头就被他自己鄙夷地否定了:这是懦夫,男人就是要勇于担当,纵然有天大的事也要扛着!于是,他给所有关联者明确了三条原则:不赖帐;不欠工资;不惊扰家人。
2000年元旦,也是新世纪的第一天,赖培华像平常一样告诉妻子:自己要到宁德去发展。他只身一人背着三百多万的债务,怀揣着仅有的500元人民币,含泪离开了福安来到宁德。夜深人静,欢庆新千年的人们也休息了,栖身于简易小屋的赖培华却久久不能入睡,他思考人生的教训,更在意明天的谋划。就从这天开始,深夜琢磨思考问题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
凭借着多年在业界里形成的口碑,赖培华的身边很快的又聚集了一批技术骨干,这些人信赖他的为人,即便是几个月开不出工资也愿意跟着他。从给人当水电监理、承包监理公司到自办公司,从2003年只有五六人的小公司、到今天有一百六十几号人的国丰福建建设管理公司,赖培华始终坚持他的职业信条:质量第一。一切从业主的角度考虑,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当天事,当天毕。这些人一直是追随者和执行者。
四
一直在水电工程领域驰骋的赖培华又是如何与“茶”扯上关系的?这就不得不说到他的父辈了。赖培华的老家在福安市白云山中的刘坑村,父辈中除他父亲当了建筑工人外,伯伯是制茶的叔叔是种茶的,就连娘家的舅舅也是种茶的。所以制茶对赖培华而言,一点也不陌生。开公司办企业,茶不仅是待客的必备品也是礼尚往来的常用之物。随着近些年茶叶身价的走高,这方面的开支越发可观,更关键的是赖培华觉得:这些身价不菲的茶不比自己童年记忆中的茶好喝!2005年他回老家做了二百多斤茶,朋友们品尝后都说好。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于是,他就在家乡承租了一些茶园,做些茶自用。
真正想把茶作成产业是2007年的事。那年赖家兴建宗祠重修族谱,自然少不了赖培华参与,就在从上一辈手中接过族谱,翻阅时他惊奇地发现了族谱中有关祖上研制“赖氏红茶”及制作技艺的记载,得知该茶在1848年就负有盛名。由此萌生了发展祖传茶产业的念头。这一方面基于公司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与他考虑发展绿色农业的思路相吻合。根据“赖氏红茶”工艺制作记载的要求,他很快在白云山海拔1000米的仙顶峰投资建设了一千多亩的茶园,开始向心中的目标进发。原以为只要一切严格按照“赖氏红茶”的要求来操作,成功应该是指日可待的事。未曾想,钱投了几百万,专门培育的特种茶株种了两次都不成功。此时,赖培华犹豫了还继续投资种植吗?他几近放弃可又心有不甘。海拔、气温、土壤、光照、湿度、茶种……所有条件要素都符合要求,怎么就不会成功呢?“凡事不过三”他痛下决心再博一次。
又一个种植周期过去,赖培华放眼千亩茶园,依然了无生机。就在他绝望的要掉转身子离开时,眼中掠过一小片绿色,那是一个小山头露出的颜色。赖培华欣喜地赶近前去,果然是一片他渴盼已久茶丛。虽然它们只有93亩,但它们毕竟存活了。这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于是,他在千亩茶园中寻找与这93亩相同条件的地块再实验,结果证明:它们可以种植其他茶种,而“赖氏红茶”的茶种只有那93亩地可以成长。他不得其解,却只能认同。深谙制茶之道的他心里很清楚,培育茶株仅仅是第一步,要做出让世人称道的上品红茶——“赖茶”,后面还有很多的技艺要研究。为此,他潜心摸索、反复比较,以“赖茶”淡、香、甜的口感要求为标准,一道一道工艺探究。发现仅采茶青就很有讲究,一是清明前后20天内的为上乘,二是雾天采摘的品质最佳。因此,一年一产,无雾不采成了原则。靠着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契而不舍的劲头,历经六载试制,躬身践行终于成功恢复了古老上品红茶——赖氏红茶的古法制作技艺,功夫不负有心人,“赖氏红茶”终又走红。
2012年2月23日,赖培华赴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商谈建立亚洲电影学院事宜,“赖氏红茶”作为随手礼赠送给了泰国国会议员、卫泰党主席、吞武里大学主席参猜·多隆勒先生。不料该茶就这样在泰国皇室喝开了,也许是冷热皆宜、口感韵味不变的特有品性符合他们对茶的要求,“赖氏红茶”被泰国指定为皇室御用茶。同年9月的第九届东盟博览会上,“赖氏红茶”又得好评,成了博览会贵宾的专用茶。
五
“做好每一件简单或平凡的事。”似乎成了赖培华诲诲不倦的追求。在拍得那瓶天价酒后,他立即注册了“赖氏传奇”“沉檀”两个白酒类商标。既为了纪念福建赖氏先祖在贵州开创基业的伟绩,同时也思考着日后赖家酒业的传承与发展。在对白酒市场近两年观察考证的基础上,他于今年初定下了“酒随茶走、茶随酒行,喝赖酒、品赖茶”的经营方略。随后他注册了国丰(福建)酒业有限公司,等待时机进军白酒市场,经营自己的品牌。由于“赖茅”作为国酒前身,其公共品牌的复杂身份使得市场运作非常混乱,真假难辨。为了能让世人喝到真正纯粮酿造、纯粮勾兑的赖家独有的酱香型优质白酒。他决定以国丰(福建)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贵州茅台镇赖氏经营的酒业公司,生产“赖氏传奇”酒和“沉檀”酒,打造秉承赖家百年酿造技艺的酱香型优质白酒。以质量作引领的产品,很快得到社会各阶层品饮人士的好评和肯定。
“‘赖氏红茶’现在是名声在外,但产量有限。因此,它的重点在于保证品质。公司现在发展的重点是农业投资,打造真正的绿色食品。”赖培华如是说。他的这一思路出于两方面考虑:第一“民以食为天”,吃是天大的问题,而吃的放心就是天大问题的关键,这是一个可以长久发展的行业;第二,这几年因为做茶回到家乡,他发现家乡的乡亲们生活依然很清贫,这让他感到难过,而他现在有点能力,想通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让老家的乡亲们富裕起来。
……
听着赖培华的创业故事,心里有一种感动:不是因为他的事业今天做的很大,也不是因为他心存善念回哺乡亲,更不是因为他那用千万金拍得一酒的壮举,而是一种坚持。从他的故事中我读到了两个关键词:质量,诚信。不论是在其事业发达的顺利时期,还是在人生遭遇挫折的低谷时刻,保证质量和诚信做人是赖培华始终坚持的两个信条。这,十分可贵!
凭着这一点,赖培华成就了今天的一番事业;若能坚持这一点,我相信他的事业一定能昌盛久远!转载自《生活创造》
2013年第11期